“誰能了解她的美夢?她的秘密怎能就此埋藏,有一天,啟發了這個熱情,完全不同於以往地燃燒起來,卻又那樣溫柔。有誰能了解這份心情呢?財富又有何重要?我的美夢,我的生命。”(選自歌劇《燕子》)
倫敦西區是音樂劇的發源地,音樂劇的中心,和美國的百老匯分庭抗禮。音樂劇是本土藝術,就在這個雄踞著本土演員的舞臺上,在一眾深眼隆鼻中,一個清秀的黑眼睛中國姑娘,引起了人們的注意。
在一個少有的不下雨的黃昏,燕樂帶我來到一家酒吧,英國的演員們喜歡在演出後去喝一杯,輕鬆一下,這裡就屬于這樣的地方。
在樓下找到一個很安靜的角落,我們坐下來,雅致的裝潢,墻上掛著現代畫風的油畫,情調,氣氛跟我們的談話非常協調。燕樂閃動著黑眼睛,談她的至愛,她的快樂和她的激情。
燕樂的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,父親是小提琴手,有很多學生,燕樂從小就耳濡目染西洋古典音樂。5歲時被小熒星藝術團的合唱團破格錄取,成為藝術團最小的成員。在那裡她開始受到唱歌,舞蹈的基本訓練,從此與舞臺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“當時我的父母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只是想讓孩子增加些藝術修養。沒想到正是兒童時期的訓練為日後打下了基礎,屬于無心插柳。”燕樂這樣對我說。
戴莉(以下簡稱戴)“你甚麼時候被啟發了這個熱情,對音樂劇著了魔?”我刻意在‘著了魔’三個字上加重語氣。
燕樂(以下簡稱燕)答道:“我在小熒星藝術團,一直到18歲遠赴美國,在曼哈頓音樂學院學習歌劇專業,因為我的學校臨近百老匯,所以經常去看音樂劇。有一天,我去看《美女與野獸》,啊!簡直太美了,給我非常非常大的感動,從此我就像著了魔一樣的迷上了音樂劇。我覺得音樂劇非常有魅力,有共鳴,沒有歌劇的高傲,音樂劇更能觸動平凡觀眾,很有生命力。”
她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:有“音樂劇沙皇”之稱的 Cameron Mackintosh, 在英國皇家音樂戲劇學院(蘇格蘭院),開設研究生課程。當她打電話過去,聽到12個名額已滿的消息時,不甘心地懇求試一試,希望可有一線的生機。她對音樂劇的熱情感動了系主任,她居然得到這個試一試的機會,也從這個小機會爭取到了大機會,她成了額外的第13个音樂劇碩士研究生。就因為“著了魔”,燕樂的熱情忽然被啟發,而且一發不可收拾。就這樣,她毅然地放棄了只差一年畢業的歌劇專業,任性地,固執地,堅毅地投奔了音樂劇。
戴:“歌劇是以聲音定角色,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舞臺上年紀很大的演員在演少男少女,但音樂劇就不同了。你演的的角色大多都是東方人嗎?飾演角色有沒有局限性,這是取決於外形呢,還是表演方法呢?”
一個中國演員在英國發展非常不容易,有不為外人知的辛酸,為了比同濟技高一籌,就要下更多的苦功,那需要不屈不撓的堅強信念。
燕樂對這方面深有感觸:“我2004年畢業,剛剛畢業的時候,很多同學都和經紀人簽了約,只有專業最好的我沒有簽約,當時很失落,因為經紀人說:沒有亞洲人的角色。因為音樂劇很貼近生活,為了要令觀眾信服,演員由角色定位,對演員的要求有局限,很苛刻,白人,就一定不會是亞洲演員演,相反亞洲的角色也絕不會讓白人來演。因為大多數劇都沒有亞洲角色,這樣相對來講,亞洲演員的機會就少了很多。我希望有一天,我不單只是一位亞洲演員,而是“演員”,好的演員,希望觀眾的寬容,讓大家忘掉膚色吧。” 燕樂接著說:“ 畢業後的第一個月我拿到了主演的合同,就是跟英國演員相比,都像是在坐直升機。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。”
戴:歌劇是利用共鳴腔體發音,流行歌曲是另外一種,那音樂劇呢,則是在兩者之間。那你是否要改變你的發音方法?
燕:“因為我有美聲的基本功,所以只花了一年的時間來練習,就掌握了音樂劇的唱法。培養一個音樂劇演員需要多年的時間,而學一齣劇,大概需要4 - 6周。”
戴:“談談你出演過的角色。”
燕:“我第一次演女主角是在愛丁堡藝術節,那個音樂劇的名字很特別叫《3HREE》,一共包含三個獨幕劇。第二個就是《國王與我》里的緬甸公主,我是從幾百候選人里被挑出來的。第三個就是現在演的《Avenue Q》,演的是一個日本心理醫生。”
燕樂是幸運的,這個幸運是她不屈不撓,不舍不棄爭取來的,在每次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時,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。在英國所有演員,都面臨每演一個劇都要經過面試和簽合同的考驗。每個劇大概是一年換一批演員,換言之,每個演員在一年合同的結束時,就又要面臨再一次的角逐。尤其是角色如此缺乏的亞洲演員,機會的難度可想而知。
《3HREE》落幕後,又一個契機在向燕樂招手,《國王與我》在招緬甸公主Tuptim的扮演者,這個難得的機會,燃起了燕樂和其他在英國從事音樂劇的亞洲演員們的希望,參加面試的竟有幾百人,在劇場門口排了很長的隊。當燕樂試唱時,評判們難得的聽完了整首歌。并把Tuptim的所有歌譜給她,讓她第二天再來。燕樂孤注一擲,在第二天的面試中,竟然把所有唱段都背唱下來,再加上
精彩的表演。Tuptim 的角色非燕樂莫屬。
Tuptim 的唱段大多在悲泣,燕樂悲戚了一年后,接到演喜劇《Avenue Q》的機會。演員要能哭能笑,能人所不能。這次她演的是一個日本女心理醫生,有個奇怪的名字 - 聖誕夜,單就這名字就極具搞笑的意味。
戴:“談談《Q 大街》(Avenue Q”)
獲美國戲劇最高東尼獎的音樂劇《Q大街》,在百老匯演出很成功。劇里的人物都是一些現時年輕人的縮影,他們中,有失業的喜劇演員和他的未婚妻 - 來自日本的心理醫生,一個沉溺於色情網絡的怪物,還有一個幼稚園教師。他們都住在Q大街的廉價公寓里,公寓的管理員是曾紅極一時的前童星。這些各色人等,他們的生活和對生活的看法,時下青年人的心態,讓這個劇迸出了火花,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和思考。
“現在的藝術已經商品化,既要有精良的制作,還要有市場,票房,還要最廉價的票價,平均入座率要在70%,不然就維持不了,很多優秀的劇都因為入座率不夠而停演。但不是所有的新作品都能成為精品,不能急功近利,要踏實,要寬容,鼓勵和給機會。” 燕樂懇切的說。
是啊,人如果要活得開心,就要懂得欣賞別人,看到別人的長處,如果你樣樣事都要吹毛求疵,不屑一顧,圍繞你的將是煩亂和嘈雜。有些人從來不會真心的贊賞別人,生怕抬高了別人,就會貶低自己,對自己完全一竅不通的事,也都不甘示弱。我們周圍有好多值得我們欣賞,值得我們借鑒,值得我們真心贊揚的人和事,為別人的成績高興,自己的生活也會充滿陽光。(請大家寬容我的有感而發)
戴:“音樂劇是歌劇的變種,它更廣泛,更寬松,更開放的吸引各類型的觀眾,它能取代歌劇嗎?”
說道這個問題,燕樂收起了她的笑容,顯得有點嚴肅:“取代歌劇的不是音樂劇,所有類型的藝術都面臨著觀眾流失的威脅,在現今科技發達的年代,大眾文化的多元化。娛樂在Living Room 就可以解決了。”
在這輕描淡寫的背后,是所有演員辛酸,無奈,沉重的心。這能是誰的錯?為甚麼要讓這些熱愛藝術的人,來承擔這過重的壓力,他們所有的歡喜和悲哀就是:有沒有機會表演給人看,有沒有人愛看,有沒有人還會再看。他們不止要生存,還要那他們早已視為了全部生命的表演生涯。(再一次請大家寬容我無時無刻的有感而發)
戴:“很多優秀的音樂劇歷久不衰,有的劇場幾十年來在演同一齣戲,盡管演員可能都換了幾代。游客們也把看音樂劇,當成旅行的重要節目,它的魅力在哪里?”
燕:“因為音樂劇是英國的本土藝術,是從英國發源才傳到美國的百老匯,它受到觀眾喜愛,國家支持,作為宣傳的重點。它大多描寫現代故事,社會問題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戀愛,工作,生活的困惑。跟每個人息息相關。”
戴:“音樂劇在中國已經掀起了熱潮,中國會不會演這些劇目呢?”
燕:“目前只有巡演團去演。日本和韓國都有翻版,有很大的市場,如果中國可以仿效就好了。我覺得,第一步先有翻版,但最終要有自己的東西。”
戴:“ 回到中國,為中國音樂劇的興旺盡力,是你的理想嗎?”
燕:“中國近年經濟和藝術都發展很快,中國人有朝氣又勤奮。我現在就是想多學一點東西,積累多一點,帶回去。中國會有好的制作。”
2008年1月14日,英國首相布朗在唐寧街10号接見了,現在唯一在英國倫敦西區音樂劇演出中,出任A角的音樂劇演員燕樂,以及中國球員董方卓与鄭智。
有朝氣又勤奮的燕樂,在演出之余,還在進修表演課程。她目前正準備個人第一張專輯,會請英國的作曲家獨身訂造曲子,當然不能少音樂劇選曲。燕樂還跟我說:她最大的愿望是想演《歌劇院魅影》里的 Christine 。最後,我祝這快樂的燕子飛得更高,一切美好平安長相隨。
作曲家華格納提出綜合藝術:音樂 + 戲劇 = 完全新型態的演出。音樂劇就是在古典歌劇上嫁接出來的果實,它有歌劇的形式和結構,它包羅所有的表演元素,它全面的刺激人的官感,它華美的表現通俗,淺顯的闡述深刻,喧嘩的演繹悲劇。驚天動地的場景,細膩入微的表演,精湛的歌技,舞技,讓你投入到劇中人的世界,感懷他們的身世,憂他們之憂,樂他們之樂,對幾只小貓也給予無限的同情。
和百老匯不遑多讓的倫敦西區,當華燈初上,游人如鯽,劇院里,悲歡離合的人生,大時代的洪流,在2 - 3小時內開始和結束。讓人身臨其境,唏噓不已。
(戴莉專訪)
http://www.mpldigital.com/london-global-times/newspaper/34/30
http://www.mpldigital.com/london-global-times/newspaper/35/30
You can do it, too! Sign up for free now at https://www.jimd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