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何聰談起了勋伯格的《月迷皮埃羅》- 這首介乎歌唱和說話之間的套曲,我們小心翼翼的選擇“稀奇古怪”這個詞作為對它的評價。
宇宙萬物之間,有各種各樣的聲音。經過精選,甄別,創作,組織,和諧,悅耳,這些聲音被稱之為音樂。音樂自發展以來,作曲家們爭先恐後的去搜尋新的音樂結構,有的更向自然無華,無雕琢的形式靠近,重寫了音樂的定義:它不見得悅耳,也不一定和諧,它甚至可以喪失音樂最基本的元素 — 調性。奧地利作曲家,音樂理論家,教育家,畫家,作家,勛伯格(Arnold Schönberg,1874-1951)就是創立了無調之調的作曲家,盡管他不喜歡“無調”這個稱謂。他最終為無調音樂建立了理論體系《十二音列理倫》(twelve-tone system)。
20世紀,表現主義首先出現于繪畫,繼而擴展到音樂,文學等領域,是相對印象主義而言的。印象主義是捕捉,表現事物外部的光影和色彩,那表現主義則是表現人物內心的悸動和感受。勛伯格將表現主義推向極致,他的表現主義風格的自畫像很著名。他的女聲和五件樂器(包括長笛,單簧管,小提琴,大提琴和鋼琴)的套曲《月迷皮埃羅》(Pierrot Lunaire)是“無調音樂”的代表作。
小丑皮埃羅來自意大利的古老啞劇,他臉色蠟黃,精神錯亂,仰天向著月亮;
病重垂死的月亮,躺在黑色的天床,凄美得像盛開的白玫瑰;
過去的時光在痛苦的嘆息裏,摻和了一絲甜蜜;
還是那首黑色憂郁,周而復始的樂曲。
蒼白的洗衣婦在夜里洗著同樣蒼白的亞麻布;
巨大的飛蛾吞噬了太陽;
一個忘記了歡笑的人,向皮埃羅討教如何得到生命的快樂;
一個長頸,骨瘦如柴的女子就是掛在絞刑架上男子的情人;
月光照在皮埃羅的外套上,那光亮的斑點像是畫上去的,怎樣擦也擦不掉;
一道月光為舵,一朵睡蓮為船,皮埃羅乘著季風回到故鄉。
歌中最後唱到:我放棄了全部的憤怒,穿過陽光照射的窗口,自由地審視這個珍貴的世界,我的夢幻抵達極樂的遠方......
全曲分三個部分,每部分七首歌。女高音忽高忽低,滑上滑落的半唱半喊,圓潤美妙的聲音,觸“耳”驚心,又吸引人非聽不可。我沒看過這首曲的樂譜,想來,這樣繁復的升降音,一定讓人眼花繚亂,一定難唱之極。(戴莉)
藝術的發展已經像脫韁野馬一樣,自由任意,充滿個性,張揚獨特,標新立異。已經難以歸類,難以界定好壞對錯。評論家們煞費苦心的要在這些作品中看出人性的光輝來,只為杜撰他們的文章。雖然......但是......可以這麼說......哈哈......呵呵......。
皇帝新衣的故事發生在我們周圍。被評論家們用偉大,戰爭,反戰等詞句稱贊,畢加索可一點也不領情的說:那只是我畫壞了的一祗牛啊。一位媽媽把兩歲小兒子的涂鴉放上網,不是被評為多少年不遇的天才畫作嗎?還有畫商要跟他簽約呢。著名的畫廊裏掛著一幅白畫布,堆著一堆沙,廁所的馬桶,欣賞和推崇的大有人在。
看過一本書很精警。我把故事梗概憑記憶再創作一下,博讀者一笑吧。
有四個畫家控告三個警察因不懂藝術,對他們造成的傷害。Case 1:畫家A是野獸派畫家,他被盜賊光顧,居然臨危不亂的畫下了小偷的像,警察A先是稱贊一番,畫像畢竟精確過警察最擅長的拼圖。可是當眼睛掃到墻上掛著的畫家的自畫像時,反當畫家本人是小偷,拉去警察局盤問。
Case 2:畫家B是開開派,畫展請來警察B做保安,結果,警察把畫家的杰作 - 劃了幾條小口子的白布,驚師動眾的以為有人搞破壞。
Case 3:畫家C和D是兩兄弟,他們是行動派,有一天,他們準備創作一幅名為博斗的畫,渾身涂滿顏料,準備在鋪開的巨大畫布上進行一場真正的博斗。就在哥哥掐住弟弟脖子的時候,警察C聞聲趕來制止,把這部偉大的作品扼殺在襁褓中。
為了洗脫三個警察不懂藝術的罪名,法官要他們每人交一篇作品。警察A在家里心煩意亂,他的嬰兒不住的啼哭,他忽然靈機一動,一把抓住尿布就往外跑。警察B在街上踟躕,想找一點靈感,忽然從一扇窗裏,丟出一張揉皺的紙團,他如獲至寶。警察C是在晚餐時,電光火石般的有了靈感,那張桌布,對了,就是它了。
過了幾天,三位畫家接到邀請,觀賞一場非凡的畫展。一進門迎面一幅畫《混沌之初》,只見開天辟地之前,昏黃混沌,一切都模糊,沒有形體和形狀。第二個展廳裏一幅小畫《拿坡里之春》,青翠碧綠欲滴,令人心曠神怡。第三個展廳的大畫《阿波羅的宮殿》,紅色和金色大肆渲染,金碧輝煌得令人嘆為觀止。三位畫家贊不絕口,表示如果能認識這三幅畫的作者,將三生有幸。大家都猜到作者是誰了吧,尿布就是《混沌之初》,有顏色的小紙團就是《拿坡里之春》,《阿波羅的宮殿》的血與火的洗禮就是桌布上的蛋黃汲和西瓜汁啦。
本來要寫無“調”之調,結果寫了走“題”之題,就算無心之失吧。(何聰)
You can do it, too! Sign up for free now at https://www.jimd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