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情的致意 - 朱利安 勞埃德 韋伯 和《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》

 

 

 

可以這麼說,大提琴是最知心傾訴的樂器,宛如男低音般的溫柔,渾厚,委婉。令人聯想到一名美男子。著名大提琴獨奏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(Julian Llord Webber)正是這樣一位美男子。

 

秋光澹澹,藤蔓上的葡萄圓熟,空氣裡飄著新酒的馨香。朱利安的獨奏演奏會,將在10月29日假著名的皇家艾爾伯特音樂廳舉行。節目單上一系列經典大提琴曲目,其中還包括了久負盛名的《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》(Elgar's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, Op. 85)。誰說過,這是屬於秋天的樂曲。

 

這是一位音樂家向另一位音樂家的深情致意。同是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,他們有相近的高貴氣質和藝術神采,還有心有靈犀的共鳴。

 

愛德華 埃爾加(Edward Elgar 1857- 1934)自幼隨父親學習鋼琴與小提琴,雖未讀過正統的音樂學院,靠天分和自學成功。他創作了不同類型和風格各異的作品,贏得一流作曲家的聲譽。他被封爵士並獲功績勳章,任各重要職位等。1034年被聘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。1920年他的妻子去世以後,他基本上停止了創作。

 

1918年3月,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。剛剛做完摘除扁桃體手術的埃爾加,醒來之後,要了紙和筆寫下了一段開頭主題。但是他沒有繼續寫下去。他說:“在這種可怕的陰影之下,我無法真正寫作。”

 

戰後的一個夏天來臨,農民在農田裡勞作,萬物重新恢復勃勃生機。埃爾加這才把先前寫下的旋律配好八分之九的拍子。

 

然後又一蹴而就的寫了其它三首《小提琴曲》,《鋼琴五重奏》和《弦樂四重奏》。完成這三首曲子的時候,他的構思,逐漸明朗清晰,最後《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》醞釀成熟。這是埃爾加最後的大型管弦樂作品,猶如天鵝之歌,也是寫給他愛妻的安魂曲。

 

1933年,埃爾加臨終彌留之際,哼著第一主題的旋律,對身邊的朋友說:“如果在我死後,你聽到有人在馬爾文山上(Malvem Hills 埃爾加一生大部分時間居於此山附近),哼這首曲子,請別害怕,那只能是我。”

 

《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协奏曲》于1919年10月27日由薩蒙德(Felix Salmond 1888-1952)大提琴獨奏,埃爾加親自指揮倫敦交響樂團,在倫敦皇后音樂廳首演。

 

從此,這首樂曲成為大提琴家們必備的曲目,也是實力的象徵。英國著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(Jacoueline Du Pre 1945-1987)的精湛演繹,讓這首樂曲的演奏達到極致。以致她去世之後,陰影籠罩在大提琴家們的頭上,人們總是拿他們和杜普雷比較。

 

距首演至今九十一年後的2010年,同是10月,只晚了兩天的29號,朱利安勞埃德韋伯再次演奏此曲,這具有怎樣的意義,將帶來如何的駕馭,詮釋,發揮,演繹,讓樂迷們翹首期待。

 

朱利安降生在英國最著名的音樂世家,在每個房間都飄出來音樂的氛圍裡長大。大提琴就擺在他的玩具中間,他隨手拈來,從此人琴合一。

 

他是著名作曲家,管風琴家威廉勞埃德 韋伯(William Lloyd Webber)的次子,著名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 勞埃德 韋伯(Andrew Lloyd Webber)的弟弟。就讀于倫敦皇家音樂學院,師承法國大提琴演奏家Pierre Fournier。

 

他和眾多音樂家合作過,包括:梅紐因(Yehudi Menuhin),馬澤爾(Lorin Maazel),馬利納(Neville Marriner),索爾第(Georg Solti),薩洛寧(Esa-Pekka Salonen),格拉佩里(Stephane Grappelli),愛爾頓 約翰(Elton John),雷茵(Cleo Laine)等。

 

他被公認為是當代最具開拓精神的音樂家之一,他為大提琴帶來了許多新的聽眾。他是飛利浦唱片公司的專屬藝術家。他錄製了50首,別人從來沒錄製過的大提琴曲唱片,其中包括他的哥哥,世界著名音樂劇作曲家,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作品。

 

“這是一位卓越的大提琴家……極其優美的音色……,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技巧的完美結合……”(薩爾斯堡人民報)

 

朱利安勞埃德韋伯演奏,耶胡迪梅紐因大師指揮皇家愛樂樂團演奏的唱片,被《BBC音樂雜誌》評為此曲的最佳錄音版本。我在youtube上找到這場珍貴的錄影,雖然沒有現場的震撼,但仍是十分感人。作品全長半小時,不是常規的三樂章格局,而是不落俗套的由四個樂章組成。

 

第一樂章,慢板和中板(Adagio,Moderato)。樂隊敘述着引子,大提琴如風中肅立,凝思良久。幾聲和弦驟然響起,似是抑制着內心的洶湧,尚帶著一絲猶疑,那聲凜冽的低音,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。樂隊配合,啟應式的和大提琴對答,從前愛情的片段,暖意重溫,接著另一主題從死蔭幽谷裡逐漸走出來。一串上行的音符,那是光明的預言。但幽靈仍在暗中窺探。

 

第二樂章,很慢的慢板和快板(Lento,Allegro molto )。以強烈的撥弦展開,其後,撥弦和碎弓拉奏,穿插交錯,各種衝突矛盾,發展,解決,再出新狀況,再解決。拉緊了聽眾的神經弦,營造了戲劇性的緊迫感。

 

第三樂章,慢板(Adagio)。淒美哀傷的綿長樂句,呢喃著頹廢的囈語。

 

佔全曲比重最大的是第四樂章,彷彿生命中的踟躕。樂隊恢弘,爆發,強勢的襯托,大提琴一聲聲悲滄呼叫質問,沉吟哀鳴低訴。各種高難度技巧的組合,各種複雜情緒的組合。

 

當承受和面對一切。人出生在哪天的哪個時辰,生長在哪個國家,哪片地土。事業,愛情,配偶,直到走向生命的盡頭。無一不是被精確,細密的安排了。人所需做的只能是調節,內省,戰勝心魔,改變自己。方能迎來跨越苦難,死亡後的光明。在回目往事時,自能領會造物主的美意。最後迴旋至開始的主題樂句,幾聲和弦,再聽那凜冽的低音,此時已不再猶豫,堅定的接受生命的洗禮,結尾的樂句是達致輝煌的徹悟。首尾的呼應更進一步的闡明了此曲的意義。

 

埃爾加窮其一生的尋找一種獨特的聲音,他的曲風被冠以“埃爾加式”。朱利安勞埃德韋伯完美的再現了“埃爾加式”的神髓 — 輝煌壯麗,英雄史詩般的,和難掩的陰暗,破敗,傷感。又注入了“朱利安式”獨有的浪漫,灑脫,透徹,靈動。

 

秋光澹澹,新酒已釀就。技藝如圓熟的果實,樂音飄着馨香之氣,深情的致意,浪漫的歌詠,濃郁如醇厚的瓊漿。

 

 

Elgar Cello Concerto 1st Movement

Elgar Cello Concerto 2nd Mov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