審視“美”與“醜”

美是本初的神意,醜是和美相對的。兩者有密切的關係。

 

天然美和藝術美

 

德國哲學家,天文學家康德( Immanuel Kant, 1724—1804) 說:“為了將一種天然美當作美的東西,我不必預先對此對象應當是怎麼樣的事物具備一個概念,也就是說,我不需要知道材料是甚麼,目的是甚麼,因為使我們產生快感的是其形式本身。”

 

康德又談論藝術美說:“藝術美則是將一件東西作美麗的呈現” “如果這對象是被呈現為一件藝術品……那麼,由於藝術的目的每每寓於其原因(與因果性)之中,我們必須先有這東西是甚麼概念……”

 

意大利畫家德基里柯(De Chirico 1888–1978) 和卡羅·卡拉(Carlo Carra 1881 – April )共同創立了“哲學畫派“(也稱形而上畫派)。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“凡藝術必然有目的”,他們將自然呈現,隨意置放,之間毫無關聯的物體組合。是荒謬,怪誕,離經叛道?是一個個奧秘符號的某種暗喻,象徵?抑或根本由藝術回歸自然,顯出造物本身的意義?

 

藝術的痛苦之美

 

基督受難是千古以來藝術最多表現的題材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(Georg Hegel  1770-1831)說:“上帝生命的真正關鍵點,是他放棄他作為人的個體存在時,受難,在十字架上受苦,精神的骷髏地,死亡的折磨。其內容本身隱示,肉體,表象,個體的存在是否定的,因此精神通過感官與主觀特殊值犧牲,來臻至自身的真理與天國。”

 

電影《耶穌受難記》裡真實再現的場面,以痛苦,酷刑,血腥,受死,為核心表現手法,而捨身救贖,人性的屈辱和神性的光輝則是言外之意,震撼之美令人難忘。

 

藝術將死亡,疾病,戰爭等,呈現出痛苦之奇美。

 

藝術美麗的描述醜陋   

 

雖然有的物體本身是醜惡的,令人不悅的,但是描寫它們的藝術卻是美的,就感覺而言它們引起人們特殊的審美快感。

 

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,不勝枚舉。好像英國唯美文學家王爾德(Oscar Wilde 1854-1900)的《莎樂美》,像熟爛的葡萄,雖噁心變態醜惡,但不得不承認它確實甘美如飴,酒香四溢。

 

衰敗,蒼老,醜陋的形象,堂而皇之的羣起登上藝術殿堂。

 

藝術的缺陷之美

 

天生健全的,合乎慣例的物體,人們皆視為美。不協調和畸形是不悅目的。

 

希臘神話裡的牧神“潘”,是個半羊半人畸形好色的角色。以他為題材的畫,詩,樂也非常多,如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(Claude Debussy,1862-1918)的《牧神的午後》,美麗的描述了牧神林中午間小憩後, “人的愛”和“獸的欲”同時甦醒。

 

藝術的地獄之美

 

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但丁(Dante Alighieri,1265—1321)在《神曲》裡,將一個猙獰地獄展現在讀者面前,靈魂們因自己生前愚蠢的罪行,沉淪在沼澤,惡水中掙扎,受着烈焰的煎熬懲罰。扭曲的靈魂軀體,扭曲的枯枝怪葉,扭曲着人們的審美觀。

 

道德淪喪也能成就美的反思

 

我們常論說心靈美,美德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美,歌頌道德之美是大多數藝術品的必定理由。就算是作品中有刻畫道德淪喪的人或物,目的則在於警世。“黑暗”的貢獻是使“光”更為明亮。

 

藝術的時尚美

 

大多數人有相近的審美觀,俗成之美引領了時尚潮流。一旦過時的時尚,被認為是醜和可笑的。個人的偏愛能說服和影響更多人接受,跟隨,大抵一個新的品種,流派就誕生了。

 

生活中的“美與醜”難能選擇,藝術中的“美與醜”平分秋色。美與醜共存,造就了這個大千世界的完整和完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