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有一些西方音樂家創作了中國題材的音樂。
奧地利作曲家 馬勒(Gustav Mahler 1860-1911)根據《中國笛》裡所提到的唐詩而創作了《大地之歌》。
意大利作曲家 普契尼(Giacomo Puccini 1858-1924)的歌劇《圖蘭朵》是個發生在中國的故事。
再算上偉大的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(Tchaikovsky 1840-1893)的《胡桃夾子》裡有一首《茶的中國舞曲》 。
要說真正有地道中國味道的,首推美籍奧地利作曲家弗里茨·克萊斯勒(Fritz Kreisler 1875-1962)的《中國花鼓》(Tambourin Chinois),而他創作這首樂曲的時候,還從來沒到過中國。
當他在三藩市(San Francisco)旅行的時候,途經唐人街,被當地華人表演的中國音樂所吸引。他記住了這些樂句,創作了這首鑼鼓喧天,充滿歡慶節日氣氛的,中國味道極濃的小提琴獨奏曲。我第一次聽到它的時候,簡直不敢相信它是出自一位西方音樂家之手。
克萊斯勒在創作了《中國花鼓》之後的1923年4月23日,身懷絕技,帶着他的稀世名琴 - 斯特拉迪瓦利(Stradivarius),踏上了中國的土地,首站是上海。
“上海這個城市充滿了金色的夢,充滿了不起的壯舉和巨大的冒險。她是一個世界大都會,所以我一直雄心勃勃的期望造訪此地,現在終於得償夙願。”他說。
當安檢人員輕輕搖動他的小提琴箱的時候,他顯得很擔心。後來他說“……但是不要搖晃它啊,那簡直是褻瀆聖物啊!”
首場演出前,當時的報紙《大陸報》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對克萊斯勒的長篇訪問,專訪記者對他如何寫出《中國花鼓》這樣的樂曲表示非常好奇。克萊斯勒的回答是:“一直以來我都在學習中國的事物,十分熱衷於他們的輝煌成就。正是我對中國事物的愛給我靈感,創作了《中國花鼓》,這曲子代表我對中國的理解。你可能會覺得,我從來沒有來過中國,卻企圖將中國音樂傳遞給西方人,這樣做過於冒昧和自以為是,比我更有名的作家和音樂家們給出過解釋。”
他接着說:“歌德和席勒在去意大利之前,就寫下了關於意大利的一些漂亮故事,並且後來得到現實的佐證。”“來到中國,我希望聽到中國第一流的音樂,看看我的創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印證。”
克萊斯勒在中國的巡演除上海之外,還包括北京和天津。中國第一代小提琴家譚抒真先生(1907-2002),當時正在北京學琴,花了一元大洋買了一張樓下的票。大半個世紀後,譚抒真在回憶文章裡說:“克萊斯勒演奏時的姿勢非常安閒自若,從容不迫,樸素典雅。聲音好聽極了。”
克萊斯勒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,從小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賦。四歲隨父親學習小提琴,七歲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,成為該院有史以來最小的學生。十歲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,十三歲開始在美國巡迴演出。
克萊斯勒雖然演奏技藝出神入化,但他並不崇尚盲目苦練,他自己很少練琴,憑着過人的記憶力和領悟能力,將樂曲演繹得完美超群。他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,形成獨特的“克萊斯勒”風格。他的揉弦技術能發出類似人聲的柔美聲音。他的名字幾乎是“小提琴”的代名詞。
克萊斯勒不單止惟妙惟肖的寫了《中國花鼓》,還模仿其他作曲家的風格,寫下了一些作品。起初,他聲稱這些是原作曲家的作品,風格也十分之近似,直到後來他承認這些是他自己的作品,雖然受到當時一些輿論的批評,但是時至今日,這些模仿得幾可亂真的作品,成了克萊斯勒的另一門絕技,顯示了獨特的才華。就像我們都特別喜歡看模仿表演,當看到模仿那些熟知的藝人,達到幾可亂真的效果,比看真人表演還更令人開懷捧腹一樣。
You can do it, too! Sign up for free now at https://www.jimdo.com